肌肉工作的术语
骨骼肌一般附着在骨上,而且要附着在相邻两块以上的骨上,中间跨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这样,肌肉收缩发力时,才会牵引骨环节绕关节运动。
对肌肉附着点有以下术语:
1)起点:指靠近身体正中面的附着点,在四肢,指近侧附着点。
2)止点:指远离身体正中面的附着点,在四肢,指远侧附着点。
肌肉起止点在所有解剖学书上都是固定不变的。主要用来确定肌肉在身体上的位置和作用。肌肉收缩时具有使其两个附着点向肌肉中心靠拢的趋势。在实践中,由于某些条件限制,可使其中一个附着点运动,而使另一个附着点不动,这样,规定了以下的术语:
3)定点: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不动的附着点。
4)动点:肌肉收缩时,相对运动的附着点。
肌肉工作的术语:
5)近固定 (近侧支撑),当动点是止点时的肌肉工作条件叫近固定。
6)远固定 (远侧支撑),当动点是起点时的肌肉工作条件叫远固定。
7)上固定 (上支撑),同近固定,用在某些躯干肌上。
8)下固定 (下支撑),同远固定,用在某些躯干肌上。
9)无固定 (无支撑),当起,止点都是动点时的肌肉工作条件叫无固定。
骨骼肌配布规律
1.骨骼肌在身体上配布的规律
1)骨骼肌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① 骨骼肌只能主动做一件事:收缩发力,具有缩短的趋势,它不能象被压缩的弹簧那样在缩短后再主动使其附着点分离。需要有其它力才能让它们的附着点相互离开。例如,当某块屈肌收缩,使关节完成屈的动作后,这块屈肌不能再使这个关节完成伸的动作。
② 骨骼肌收缩发力缩短时,它将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它所附着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上,至于最终是让哪块骨运动,不取决于这块肌肉,而取决于其他的客观条件,骨骼肌只能把它的两端向中心拉。
2)根据这些事实,骨骼肌在身体上有以下的配布规律:
① 至少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骨上,中间必须跨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两端都附着在一块骨上的肌肉是没有作用的,因而也是不存在的。
② 在一个关节运动轴的两侧配布有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单轴关节分布有两组肌肉,双轴关节分布有四组肌肉,三轴关节分布有六组肌肉。
③ 肌肉的分布和人的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人体的躯干肌和下肢肌,由于适应直立行走,伸肌比屈肌强大,上肢肌在劳动时经常要克服重力作用,故屈肌比伸肌强大。
2.肌拉力作用线和关节运动轴的关系肌拉力作用线(简称肌拉力线)
是指肌肉起、止点中心的连线,代表该肌的合力作用线,某些肌肉在跨过关节时拐弯了(如骼腰肌),肌拉力线指动点中心到拐弯处中心的连线。比较起止点中心的位置关系(前-后,内-外,上-下),就可分析该肌对关节的作用。
骨骼肌配布规律只跨过单轴关节的肌肉作用比较简单,跨过双轴或三轴关节的肌肉作用比较复杂,它们对关节的作用就要用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来确定。
例如臀大肌近固定时的肌拉力线由前外下向后内上;
对矢状轴来说,肌拉力线在它的下方由外向内,故使大腿内收;
对额状轴来说,肌拉力线由前向后,故使大腿伸;
对垂直轴来说,在轴的外侧由前向后,故使大腿旋外。
骨骼肌配布规律另外,对双轴或三轴关节来说,由于环节所处的位置不同,影响了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肌肉的作用会改变。
例如,在直立位置时,所有的内收肌群都是大腿的屈肌。因为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和肌薄肌的止点都在起点的后方。但是,当大腿前屈超过70℃时,这些肌肉的止点位置跑到了起点的前方去了。它们再收缩时,不是屈大腿而是伸大腿了,这种情况在肩关节等部位也存在。
3.肌肉的协作关系肌肉在关节运动中的协调配合任何一个最简单的动作,都不是只由一块肌肉收缩发力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多块肌肉的协调配合,根据肌肉在动作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区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1)原动肌:当一块或一组肌肉收缩发力是产生环节运动的主要原因时,这块或这组肌肉叫原动肌。例如,向前踢腿时,髂腰肌,缝匠肌等是原动肌。
当一个动作只包括一个环节的运动时,原动肌只有一组,例如,射击时的扣板机动作,只有食指的一个环节运动,原动肌就只有一组。
当一个动作是由好几个环节运动组成时,那么,每一个环节运动都有一组原动肌,所以,有几个环节运动就有几组原动肌,例如,跑步时的后蹬动作,下肢有骨盆,大腿,小腿,足等几个环节运动。
因此,原动肌也分别是引起这几个环节运动的肌肉,一个动作到底有多少组原动肌应作具体分析。在一组原动肌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动肌叫主动肌,例如,上述向前踢腿动作中,髂腰肌是大腿前屈的主动肌,而缝匠肌,臀小肌等则是副动肌或次动肌。
2)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对抗肌(从位于关节运动轴的位置来讲,对抗肌位于原动肌的对侧,因此,只要确定了某个动作的原动肌后,对抗肌也就明确了)。
例如,在向前踢腿动作中,使大腿屈的髂腰肌是原动肌,那么,位于它的对侧的伸肌 ── 臀大肌,绳肌等就是对抗肌 。精确,协调地完成一个动作,不仅需要原动肌发力精确( 大小适宜,速度正好 ),而且需要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当一个运动新手参加比赛或训练时,常因为精神紧张而使对抗肌与原动肌之间出现不协调配合的情况,外在的表现是动作紧张,发抖,僵硬。另外,对抗肌的协调配合还有防止关节损伤等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快速起动,快速停止等动作中更是明显。
3)固定肌:前面说过,肌肉只能主动做一件事:收缩发力,使它的两端向中心靠拢,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不需要这种两端都运动的动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动点骨的作用,必须有其它肌肉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这些固定定点骨的肌肉,叫固定肌。例如,在做向前踢腿动作时,为了保持躯干直立姿势,就需要脊柱上某些肌肉收缩,固定髂腰肌的定点骨。
4)中和肌:当原动肌对动点骨有数种作用时(例如髂腰肌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旋外),为了只做出其中某一个作用,需要另外一些肌内来防止另外一些动作的出现,这种抵消原动肌对动点骨不需要出现的动作的肌肉叫中和肌。
例如,在向前踢腿时,如果不需要出现大腿旋外的动作,就需要臀小肌,臀中肌等旋内的肌肉收缩发力,抵消髂腰肌收缩时可能出现的旋外动作,这时臀小肌,臀中肌就起中和肌的作用 。
肌肉的协作关系在实践中如何确定中和肌呢?
第一步是找出原动肌;
第二步根据原动肌对动点骨可能产生的作用,找出在这个动作中原动肌有哪些不必要的动作;
第三步就可确定中和肌,即上述原动肌不需要的动作的对抗肌就是中和肌。
由上分析可知,虽然原动肌是完成一个动作的动力,但是它需要有对抗肌的协调配合,还需要有固定肌固定它的定点骨,需要有中和肌抵消它对动点骨的不需要的运动。在对人体运动作肌电研究时,不应只根据某块肌肉有肌电活动就匆忙断定它是该动作的原动肌。而应深入分析它的作用,正确判断它是起原动肌作用,还是起对抗肌,固定肌或中和肌的作用。
肌肉的工作性质
动力性工作
肌纤维紧张持续时间短,收缩和放松不断交替,经常改变拉力角度、方向及骨杠杆的位置,这种工作叫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向心工作(克制工作)和离心工作(退让工作)两种。肌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大类肌肉的工作性质。
动力性工作向心工作(克制工作)肌肉收缩克服阻力,肌力矩大于阻力矩,使运动环节朝向肌肉拉力矩方向运动的工作叫向心工作(克制工作)。
动力性工作离心工作(退让工作)肌肉在阻力矩作用下逐渐被拉长,阻力矩大于肌力矩,使运动环节朝向肌肉拉力相反方向运动的工作叫离心工作(退让工作)。
静力性工作
静力性工作肌纤维持续紧张一段时间,收缩和放松不交替,使运动环节固定、维持一定身体姿势的肌肉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它又分为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三种。
(1)支持工作肌肉收缩或拉长到一定长度后,长度不在变更,肌力矩与阻力矩相等,使运动环节保持一定姿势的工作,这种工作称为支持工作。
(2)加固工作肌肉以一定的紧张防止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而断离的工作称为加固工作。
(3)固定工作肌肉收缩使相邻运动环节相互靠紧的工作叫固定工作。
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双关节肌或多关节肌,例如股直肌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属于双关节肌,臀大肌、臀中肌、大收肌等只跨过一个髋关节,不属于双关节肌。双关节肌在运动中有以下特点:
1.主动不足:
当双关节肌收缩发力使其中一个环节产生运动后,缺乏力量再使其他环节运动,这种现象叫双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例如,在大腿屈的情况下,再伸直小腿,由于股直肌已在髋关节处屈,它再要使小腿伸就感到力量不足。因此,感到较难完成动作。同理,在大腿后伸的情况下再要屈小腿,由于绳肌的主动不足现象,会感到较难完成这个动作。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变化与肌肉的长度变化有关,肌肉在缩短过程中它的张力要逐渐降低,直到最后不能再产生张力,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越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越大。根据这个情况,如果要使双关节肌在某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其张力,则可让这块肌肉在另外的环节上被拉长。
走路时腿的动作反映了这一原理,在向后蹬地时,髋关节要伸,这时膝关节的伸使绳肌在膝关节处拉长,有利于它有髋关节处充分发挥张力,使髋关节伸,这条腿在向前摆动时是屈膝的,这就使股直肌在膝关节处拉长,有利于它在髋关节处充分发挥张力,使髋关节屈。
在体育比赛或表演时,动作技术的要求是最经济、最省力,但是在平常训练时,则要增加难度,使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素质不断提高,在训练双关节肌时,可以利用双关节肌的特点设计训练动作。例如,训练股直肌力量时,可先屈髋关节,再做弹小腿(膝关节伸直)的动作,在训练绳肌时,取俯卧姿势,让髋关节先伸,再做小腿屈的动作。
2.被动不足:
当双关节肌在其中一个关节被拉长以后,缺乏伸展性,再在另一个关节被拉长,这种现象叫双关节肌的被动不足。例如,体前屈时(即髋关节屈),如果膝关节伸直,使绳肌在膝关节处先被拉长,那么,由于绳肌的被动不足,再做体前屈就会感到。
在人体运动中,有许多动作是多个关节按一定模式组合而成的,例如,上肢在日常生活或劳动中,许多动作要求上肢把物体拉近身体或把物体围抱住(把食物送进嘴里,抱住小孩等)。但是,碰到危险时,则要求把物体推离身体。在前者,要求上肢各个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都同时屈。在后者,要求上肢各个关节都同时伸。这样,为了便于快速、精确地完成这些各个关节按一定模式组合而成的运动,双关节肌就在进化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上肢的双关节肌大都体现了各关节同时屈或同时伸的特点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例如:肱二头肌使肩关节、肘关节同时屈,肱三头肌使肩关节、肘关节同时伸,前臂屈肌群同时使腕关节、各个指关节同时屈,而前臂伸肌群使腕关节、各个指关节同时伸。下肢的双关节肌反映了另一种特点:同时屈髋伸膝或同时伸髋屈膝,这对下肢完走、跑及踢腿等一些组合动作是有利的。深入研究人体双关节肌的配布规律对于理解人体各环节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您对表面肌电方面研究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文章仅用于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管理员即时删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