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学总论


骨骼肌是人体重量最大的组织, 约占体重的40%-50%,在骨和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各种躯体运动,每个骨骼肌纤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至少接受一个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完成运动。

肌的类型


按肌细胞分化分类: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按配布与运动作用分类: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在不同的运动中,某块肌肉可担当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或协同肌等不同的角色。即使在同一运动中,由于重力的协助或抵抗力不同,同一块肌肉的作用也会改变。

按肌纤维类型分类: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I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 - 氧化型肌纤维;IIa 型和 IIb 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II a 型又称快速氧化酵解型纤维,氧化和酵解代谢途径均较完善,抗痩劳特性介于 I 型和 II b 型之间。IIb 型又称快速酵解型纤维。

按形态分类:分为长肌、阔肌、轮匝肌、短肌。

肌的形态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外形:分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轮匝肌(在孔裂周围)。肌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有肌外膜。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为割为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肌束内每条肌纤维还包有肌内膜。

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无收缩能力。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


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位于肌肉周围,具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包括:

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即脂肪及组织。深筋膜包囊肌肉,并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能保护肌肉免受摩擦,分隔肌群,保证各肌能单独活动。

滑液囊:位于肌腱与骨面接触处,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

腱鞘:套在长腱表面的鞘管,有固定及减少摩擦的作用,由内层(腱滑液鞘)和外层(腱纤维鞘)构成。前者又分为脏、壁两层,两层相互移行处构成腱系膜。

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有消除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及加大肌的作用。



肌起止、配布、作用和命名法


肌肉通常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一般将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靠近近侧的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另一端称为止点或动点。骨肉排列规律是,以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如跨越水平冠状轴屈肌群和伸肌群;分布于水平矢状轴两侧的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的旋内(旋前)肌群和旋外(旋后)肌群。

肌肉可根据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

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



背浅肌: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扁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故而得名。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经肱骨的内侧至其前方,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临床上常利用背阔肌制作成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大面积缺损,或用于心肌成形术,此时不会对正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肩胛提肌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曲。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背深肌: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短肌位于深部,种类较多而复杂,有枕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它们都是从肌节演变而来,短肌仍保留明显的分节特征,长肌是肌节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后形成的。背深部的长、短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短肌还与脊柱的韧带一起保持各椎骨之间的稳固连接。

竖脊肌(骶棘肌):由内向外包括棘肌、胸最长肌、髂肋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夹肌:包络头夹肌和颈夹肌,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的深面,起自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和上部胸椎,向上外止于颞骨乳突和第1~3颈椎横突。作用:此肌如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胸腰筋膜: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但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在腰部筋膜明显增厚,可分为浅、中和深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向内附于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附于髂嵴,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白色而有光泽。中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中层和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构成竖脊肌鞘。深层覆盖腰方肌的前面,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由于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运动中,胸腰筋膜常可扭伤,为腰背劳损病因之一。



胸肌


胸肌可分为两群,一群为胸上肢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浅层,为阔肌,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一群为胸固有肌,参与胸壁的构成,仍保持着节段性。



胸上肢肌 :

胸大肌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吸气。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前锯肌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若此肌瘫痪,则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为“翼状肩”,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做向前推的动作。



胸固有肌:

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前部肌束达胸骨外侧缘,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后为肋间内膜所代替。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外肌共11对,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其前部肌束仅达肋骨与肋软骨的结合处,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一片结缔组织膜,称肋间外膜。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及横径皆扩大,以助吸气。

膈肌


膈是由颈部的肌节迁移至胸腹腔之间而形成的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膈肌的肌纤维在外周,腱膜(不能收缩的部分)在中心,又叫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体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肌三部起点之间通常留有三角形小区,无肌纤维,仅覆以结缔组织,为薄弱区,其中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的叫胸肋三角;肋部与腰部之间的叫腰肋三角,腹部脏器若经上述的三角区突入胸腔则称为膈疝。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



腹肌-前外侧群: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带形的腹直肌和三块宽阔的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三块扁肌肌纤维互相交错,结构如三合板,薄而坚韧,与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而有弹性的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腹内压对腹腔脏器位置的固定有重要意义,若这些肌张力减弱时,可使腹腔脏器下垂。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以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还可降肋助呼气。



腹外斜肌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以8个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背阔肌的肌齿交错,肌纤维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反折至耻骨梳,称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腔隙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称耻骨梳韧带(即Cooper 韧带),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都是腹股沟疝修补术时用来加强腹股沟管壁的重要结构。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及后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的肌束行向前下,越过精索前面,延为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纤维,包绕精索、睾丸和阴囊,称为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此肌虽属骨骼肌,但不受意志支 配。在女性,该肌非常薄弱,仅少许纤维沿子宫圆韧带表面下降,相当于男性提睾肌外侧部的纤维。

腹横肌在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止于白线。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缘的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几个肌腹,腱划系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为肌节愈合的痕迹。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显,未与腹直肌鞘的后层愈合,所以腹直肌的后面是完全游离的。



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形成。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以下4~5cm处三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边界线称弓状线或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部较宽,约1cm,自脐以下变窄成线状。约在白线的中点有疏松的疤痕组织区即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为腹壁的一个薄弱点,若腹腔脏器由此处膨出,称为脐疝。

腹肌-后群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腰方肌的前后面为胸腰筋膜的深层和中层所包裹,并与其他肌肉相分割,该肌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腹股沟管:

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内侧有腹壁下动脉。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海氏)三角

腹股沟(海氏)三角 (Hesselbach)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如腹膜形成的鞘突未闭合,或腹壁肌肉薄弱、长期腹内压增高等,可致腹腔内容物由此区突出,形成疝。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腹股沟管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股沟管深环,而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上肢肌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肌


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肩关节盂浅头大,关节囊松弛,其稳固性主要依靠周围肌腱来维持。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分别止于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后方,腱纤维与关节囊纤维相交织,形成“肌腱袖”。这些肌虽有运动肩关节的功能,但距肩关节很近,作用力量不大。但这些肌收缩时,可保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相接触,从而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此外,三角肌也有保持肩关节稳定的作用。



三角肌: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与斜方肌的止点对应,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腋神经受损可致该肌瘫痪萎缩,使肩峰突出于皮下。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冈上肌: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的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冈上肌腱与喙肩韧带、肩峰及三角肌之间有一大的肩峰下囊,感染时,外展肩关节引起疼痛,该肌腱也是肩关节周围诸肌腱中最易断裂的肌腱之一。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后面被背阔肌遮盖。该肌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或经臂的内侧、肱三头肌长头的前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肩胛下肌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肌腱与肩胛颈之间有一大的与肩关节相通的肩胛下肌腱下囊。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成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前群: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

肱二头肌呈梭形,起端有二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喙肱肌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作用:协助肩关节屈和内收。

肱肌位于肱二头肌的深面,起自肱骨体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后群:

肱三头肌起端有三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前群肌主要能够屈肘、屈腕、屈指、旋前,后群主要可以伸肘、伸腕、伸指、旋后。除了屈、伸肌外,还配布有旋肌,这对于手的灵活运动有重要意义。前臂肌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下半部逐渐变细。



前群:前群共9块肌,分四层排列。第一层(浅层)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第二层为指浅屈肌,第三层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的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为屈肘关节。肱桡肌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易于寻找,切除后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为良好的肌瓣及肌皮瓣移植供体。

旋前圆肌:止于桡骨外侧面的中部,作用为使前臂旋前、屈肘关节。

桡侧腕屈肌: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为屈肘、屈腕和使腕外展。

掌长肌: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为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尺侧腕屈肌:止于豌豆骨,作用为屈腕和使腕内收。

指浅屈肌,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四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分为二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和屈腕。

拇长屈肌:位于外侧半,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为屈拇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指深屈肌:位于内侧半,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四条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为屈第2~5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旋前方肌:方形的小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为使前臂旋前。



后群共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排列。浅层有5块肌,以一个共同的腱即伸肌总腱 ,起自肱骨外上髁以及邻近的深筋膜;深层也有5块肌,分别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桡侧腕长伸肌向下以其长腱至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主要为伸腕,还可使腕外展。

桡侧腕短伸肌 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为伸腕、腕外展。

指伸肌:肌腹向下移行为四条肌腱,经手背,分别到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四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到达指背时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膜,称指背腱膜,止于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为伸指和伸腕。

小指伸肌:是一条细长的肌,附于指伸肌内侧,肌腱移行为指背腱膜,止于小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为伸小指。

尺侧腕伸肌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为伸腕,使腕内收。

旋后肌位置较深,起自尺骨近侧,肌纤维斜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为使前臂旋后。其余4肌皆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

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拇长伸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示指伸肌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腕部表浅肌腱:

当用手握拳时,在腕部前面中分,可以看到三个隆起的肌腱,位于中间的隆起最高的为掌长肌肌腱,位于桡侧的为桡侧腕屈肌肌腱,位于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肌腱。桡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可以触及桡动脉的搏动。

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肌腱,在后二肌腱之间有深的凹陷,称鼻烟窝。窝内有桡动脉分支通过。



手肌


手的固有肌位于手的掌侧,全是短小的肌肉,其作用为运动手指。人类手指灵巧,除可做屈、伸、收、展的动作外,还有对掌运动;为了完成这些运动,也配布了相应的肌。手肌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



外侧群外侧群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4块肌肉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

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

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内侧群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上述3肌分别使小指作外展、屈和对掌等动作。

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

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

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蚓状肌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为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骨间掌侧肌3块,位于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的尺侧,第4~5指的桡侧,止于第2、4、5指的指背腱膜。作用为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

骨间背侧肌4块,位于4个掌骨间隙的背侧,各有两头起自相邻骨面,止于第2指的桡侧、第3指的桡侧及尺侧、第4指尺侧的指背腱膜。作用:以中指为中心能展第2、3、4指。

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


髋肌


髋肌又叫盆带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主要运动髋关节。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前群有3块肌。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髂腰肌与髋关节囊之间有一很大的滑膜囊,常与髋关节囊相通,故髋关节囊感染时其脓液可流入此囊。作用:使髋关节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屈,如仰卧起坐。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后群:后群肌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称臀肌,有7块。浅层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它小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臀中肌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位于臀大肌的深面。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的深面。两肌都呈扇形,皆起自髂骨翼外面,肌束向下集中形成短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关节外展,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梨状肌起自盆内骶骨前面,纤维向外出坐骨大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

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肌束向后集中成为肌腱,由坐骨小孔出骨盆转折向外,止于转子窝。此肌腱上下各有一块小肌,分别称做上孖肌、下孖肌,与闭孔内肌一起止于转子窝。闭孔内肌腱绕坐骨小切迹处,有一恒定的闭孔内肌腱下囊。该肌使髋关节旋外。

股方肌起自坐骨结节,向外止于转子间嵴。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闭孔外肌在股方肌深面,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的后方,止于转子窝。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大腿肌
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前群

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后群

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自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常称之为“腘绳肌”。作用:后群3块肌可以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而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股二头肌位于股后部的外侧,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会合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半腱肌位于股后部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半腱肌亦是一块适合作转移肌瓣或肌皮瓣的良好供肌,临床常用来覆盖修补坐骨部褥疮或外伤缺损。

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上部是扁薄的腱膜,几乎占肌的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内侧群

内侧群共有5块肌,位于大腿的内侧,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分层排列。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还有一个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形成一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有股血管通过。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内收。

耻骨肌为长方形的短肌,髂腰肌的内侧。

长收肌三角形,耻骨肌的内侧。

股簿肌长条肌,在最内侧。

短收肌近似三角形的扁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

大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大而厚,呈三角形。


山西迈尔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111号山西世贸中心C座19层1907号

邮编:030000

联系电话:15650705728

商务邮箱:menovomed@163.com

晋ICP备2022000724号-1

Copyright © 2022 迈尔诺医疗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