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学总论
骨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有一定的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重塑的能力。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骨基质中沉积有大量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钙、磷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的形态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二者也称为中轴骨。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如尺骨和掌骨等。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体表面有1~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两端膨大称骺(hou),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
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骨的构造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按照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排列,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板),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床常选髂前上嵴或髂后上嵴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骨膜: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细胞功能活跃,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当骨发生损伤,如骨折时,骨膜又重新启动成骨功能,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衬在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间隙内的骨膜称骨内膜, 是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骨的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到骨干骨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在成年人可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不规则骨、扁骨和短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
骨的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血管周围间隙中,主要为内脏传出纤维,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骨的生长
骨根据发生,人体成骨的方式有两种,分为膜化骨和软骨化骨。
膜化骨:在结缔组织膜内出现骨化中心,成骨细胞不断分泌有机物胶原纤维和粘蛋白,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钙化,从而形成骨质。如颅骨中的一些扁形骨。
软骨化骨:人体的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都属于软骨内成骨。在透明软骨的基础上逐渐骨化而成。
骨的生长是在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基础上进行的,使骨由小到大、由细变粗逐渐长成。现以长骨为例作以简要的说明:长骨的生长,包括长长和长粗两个过程。长粗是以膜内成骨的方式进行的,骨外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胶原,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并钙化,使骨干不断增粗。而骨内膜中的破骨细胞则使骨髓腔扩大,使骨体增粗且保持一定的厚度。长骨的长长则依靠软骨内成骨来实现。骺软骨不断的产生又不断的骨化,使骨体不断的增长,当骺软骨完全骨化后,骨的长长则停止。
体表骨性标志
锁骨全程、肩峰、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掌骨头、指骨滑车、指骨粗隆
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
躯干骨
人体的中轴骨骼包括躯干骨和颅。躯干骨包括1块胸骨、1块骶骨、1块尾骨、24块椎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胸骨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可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分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柄外侧缘上分接第1肋。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相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剑突薄而细长,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
椎骨
幼年时椎骨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共计26块。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椎管容纳脊髓(第一腰椎以上)。
椎弓是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成为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两侧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
棘突1个(ji,第四声),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
横突1对,从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处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暂时止血。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呈水平位。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如锥体钩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颈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第1颈椎又名寰椎(huan),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关节凹(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第2颈椎又名枢椎(shu),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为寰椎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体融合。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方法:患者低头,肩峰为线的脊椎凸起,左右转头时,不动上方微动的就是第七颈椎的棘突。
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其两侧面上、下缘分别由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肋小头关节)。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肋横突关节)。第1胸椎和第9以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则朝向前。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3-4腰椎或者4-5腰椎间作腰椎穿刺术(水平进针)。计数棘突的方法: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四腰椎的棘突。
骶骨:由5块骶(di)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上宽下尖,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分向前隆凸,称骶骨岬。盆面中部有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由骶椎的椎孔长合而成,它上通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骨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qia)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
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肋骨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
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其中第1肋与胸骨柄间为软骨结合,第2肋至第7肋与胸骨构成微动的胸肋关节。
第8~10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
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肋的后端与胸椎构成肋椎关节。
肋的连结:包括软骨结合、关节连结、软骨连结
上肢骨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均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上、下肢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由于人体直立,上肢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下肢起着支持和移位的作用。因而,上肢骨纤细轻巧,下肢骨粗大坚固。
锁骨
锁骨呈S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二者之间交界处较薄弱,锁骨骨折多发生在此处(下有锁骨下动脉)。锁骨全长可在体表扪到。锁骨将肩胛骨支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
肩胛骨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间。可分二面、三缘和三个角。腹侧面或肋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的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面有一横嵴,称肩胛冈。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的肩峰端相接。上缘短而薄,外侧分有肩胛切迹,切迹外侧有向前的指状突起称喙突(hui)。内侧缘薄而锐利,临近脊柱故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为朝向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yu),与肱骨头相关节。盂上 、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计数肋的标志:肩胛上角对应第二肋,肩胛下角对应第七肋。
计数棘突的标志:两侧肩胛冈内侧段的连线为第三胸椎的棘突;肩胛下角连线为第八胸椎棘突。
肱骨
肱骨(gong)分一体及上、下两端。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分别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它们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为三角肌附着处。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rao)。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 。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受暴力可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都可在体表扪到。
桡骨
桡骨(rao)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突起称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为桡骨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扪到。
尺骨
尺骨居前臂内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上段粗,下段细,外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的骨间缘相对。下端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头后内侧的锥状突起,称尺骨茎突。在正常情况下,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约高 1 cm。
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手骨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腕骨:8块。排成近、远二排。近侧排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连接形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沟。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的椭圆形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
掌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第1掌骨短而粗,其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
指骨:共14块,属长骨。拇指有2节,分别为近节和远节指骨,其余各指为3节,分别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下肢骨
髋骨
髋骨(kuan)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围成骨盆。髋骨由髂(qia)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髂骨:髋骨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翼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称髂结节,它们都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薄锐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的浅窝称髂窝,髂窝下界有圆钝骨嵴,称弓状线。髂骨翼后下方粗糙的耳状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上方有髂粗隆,与骶骨间借韧带相连结。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有臀肌附着。
坐骨:坐骨构成髋骨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的坐骨棘,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为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到。
耻骨: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二支。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上缘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区分大骨盆和 小骨盆的分界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是重要体表标志。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也可在体表扪到。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股骨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体高的1/4,分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前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有肌肉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大转于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
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纵行骨嵴,为股骨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二线间的骨面为腘面。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 接。两髁后分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它们都是在体表可扪到的重要标志。
髌骨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胫骨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部,是粗大的长骨。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二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均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分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体后面上、中 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有一突起,称内踝。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下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腓骨
腓骨位于胫骨外后方,为细长的长骨。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窝,与距骨相关节。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
足骨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zhi,第二音)和趾骨。
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tou)。跗骨几乎占据全足的一半,与下肢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足舟骨内下方的隆起称舟骨粗隆,是重要体表标志。足舟骨前方与3块楔骨相关节,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接。
跖骨:5块,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 ,与近节趾骨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趾骨:共14块。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母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