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脑电图(EEG)是一种非侵入性记录脑电活动的电生理监测方法,电极沿着头皮放置,然后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多个电极,记录大脑在一段时间内自发进行的电活动。



它是实验心理学领域中提供大脑活动的一种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神经成像方法,在目前世界最前沿的计算神经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脑机接口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此项技术和设备,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一、生物电

说到脑电就要先从生物电开始说起。生物电就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大到鲸鱼小到细胞,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和电流的概念迥然有别,电流是电荷移动产生的,而生物身上的生物电是在细胞膜上存在一些特殊的通道,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失衡时,细胞膜上特殊的通道就会打开,使钠、钾、钙等离子从细胞膜外流进细胞内,或者流出细胞,从而形成生物电。如果没有这些生物电,生物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命活动。


细胞通道原理


脑电的本质即是生物电的一种,它最早是由德国生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汉斯·伯杰(Hans Berger,1873-1941年)在1924年记录了首个人类脑电图。Berger在扩展前人动物研究的同时,还发明了脑电图,该发明被描述为“是临床神经病学史上最令人惊讶,最显著,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正是他们开创了脑电图,从此开启了脑电图漫长的发展之路。


德国生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汉斯·伯杰(Hans Berger,1873-1941年)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结构,它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为了探索大脑的支配原理,我们需要先从了解大脑的基本结构开始。


二、大脑皮层的解剖结构

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和回,正是这些沟和回将大脑分为四个脑区。具体的是由中央沟、顶枕裂以及大脑外侧裂将大脑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其中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是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思维等脑高级活动有关。


大脑皮层的解剖结构图


大脑皮层的厚度非常薄,平均只有2.5mm,它的最外面是一层颜色较深的结构,这是神经细胞的胞体所在,我们也称之为灰质(gray matter),也是我们采集脑电信号的区域;皮层下面的结构是神经细胞的轴突,它的作用是将皮层中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出去,由于轴突外面会被一层颜色较浅的髓鞘包裹,因此也称之为白质(white matter)。支配我们完成各种动作的高级中枢就是大脑皮质,也就是灰质。脑电所能采集到的生物电就是灰质中神经元的放电情况,由此可探索灰质的工作原理。


大脑的灰质(Gray matter)和白质(White matter)

三、大脑皮层的细胞分类

因为大脑的灰质比较薄,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是不能够观察到内部结构的,所以我们需借用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结构。结果发现皮层是具有分层结构的,一般分为6层,靠近颅骨的是对外层也是第一层,靠近白质的是最内层,也就是第六层。



由外到内分别为Ⅰ分子层、Ⅱ外颗粒层、Ⅲ外锥体细胞层、Ⅳ内颗粒层、Ⅴ内锥体细胞层以及Ⅵ多型细胞层。
分子层:是由和皮层表面相平行的纤维及少量神经细胞和加多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具有横向传导功能。
外颗粒层:为小锥体细胞层,由密集的小锥体细胞组成。
外锥体细胞层:为主要皮层细胞,由中大型锥体细胞组成。
内颗粒层:为星形细胞层,由密集的小星形细胞组成。
内锥体细胞层:为神经节细胞层或大锥体细胞层,由大锥体细胞组成。
多形细胞层:由许多不规则的梭状细胞及角状细胞组成。


神经元
以上不同类型的细胞均统称为神经元细胞,它是由胞体、髓鞘、树突和轴突组成,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但是只有一个轴突,树突用于接受刺激并将兴奋(刺激)传入细胞体,轴突可以把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从一个胞体传到另一个神经元中或其他组织中,从而去兴奋或者抑制下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脑组织中,利用设备来记录他们的放电活动,所采集到的放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过精密的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大脑皮层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四、脑电产生的机制
对于脑电的产生,学术界存在各种的假设学说,主要有神经元胞体或神经纤维峰电位组成学说(1953,Eccles)、顶树突动作电位学说(1951,张香童)、顶树突突触后电位学说。Jung(1953)在神经药理的实验中证实,用弱电流刺激脑表面阴性波,或脑电图募集反应的表面阴性波,均为锥体细胞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并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这个学说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同的脑电活动的原理。


突触后电位原理
神经元上的细胞膜内外侧本来就存在膜电位,即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我们称之为静息电位,它是一些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静息电位:兴奋的传递

当给神经元细胞一个刺激时,细胞膜就会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钠离子的流向细胞膜内,打破静息电位,形成内正外负的电位差,从而形成动作电位。然后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递,传递到轴突末梢,轴突末梢中携带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神经递质就被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接收到,从而改变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性。


从突触传递到改变下一个神经元原有的兴奋性被称为突触后电位。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这种方式传递神经元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电场效应进行传递。

从突触采集到脑电信号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要同步,二是神经元形成的电场活动要一致。

电场效应是仪器采集到脑电的主要原理之一,即动作电位产生电流,电流又产生磁场,磁场又影响临近神经元细胞上的动作电位,从而同时兴奋多个神经元。


开放电场与封闭电场


Rafael Lorente de Nó把神经组织的空间结构分为开放电场和封闭电场



如果各个神经元的树突朝着一个方向,则构成开放电场,灰质的第三层和第五层细胞是比较典型的开放电场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神经元的同步活动产生的电场一致,就会出现电场叠加,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头皮上记录到。

如果神经元之间的排列杂乱无章,就会构成封闭电场(如下图所示),即使同步放电,也会因为电场方向相反,相互抵消,总和接近为0,从而使远距离的部位不能记录到神经元活动的电位。



实际上,脑组织的结构很难达到每个神经元排列方向一致的情况。因此,我们所采集到的信号是部分神经元的活动,而不是所有的神经元活动。


迈尔诺医疗推出的一款强大的多模式 EEG 应用设备。它可以同时测量多达 256 个通道的 EEG 以及其他参数,如 sEMG、HRV、温度或皮肤电导 (GSR)。


如果您对脑电研究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声明:文章仅用于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管理员即时删侵!


山西迈尔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111号山西世贸中心C座19层1907号

邮编:030000

联系电话:15650705728

商务邮箱:menovomed@163.com

晋ICP备2022000724号-1

Copyright © 2022 迈尔诺医疗 保留所有权利